2025開啟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新三年,偉景科技奮進不止

發(fā)表時間:2025-01-07 16:54

前言



2024年,是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的第三年,也是“智慧教育元年”。


這一年,新質生產力為高校數字化發(fā)展注入新動能,同時對高校數字化提出更高要求;


這一年,是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也是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建設30周年;


這一年,中國高等教育正在通過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條具備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數字化發(fā)展道路;


這一年,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亟待破題;


這一年,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釋放著我國全面向IPv6演進升級的明確信號……


日月開新元,萬象啟新篇。新年伊始,我們整理了2024年關鍵詞,以期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一起來看。



2024年九大關鍵詞

  1. 新質生產力

  2. 人工智能

  3. CERNET 30年

  4. 互聯網核心技術

  5. IPv6單棧

  6. 網絡安全

  7. 數據治理

  8. 5G+智慧教育

  9. 校院兩級信息化

01

新質生產力對高校數字化

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fā)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首次系統(tǒng)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內涵,并指出其特點是創(chuàng)新,關鍵在質優(yōu),本質是先進生產力。3月,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

教育事業(yè)與新質生產力相輔相成。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中,“加快發(fā)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分別位列第一、第二。新質生產力發(fā)展需要高水平科教體系提供穩(wěn)固基礎,新質生產力為教育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石與行動指南。

目前,在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是新質生產力最典型的應用。以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為高校數字化發(fā)展注入新動能,也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帶來新燃點。

同時,高校數字化須順應新質生產力新發(fā)展思路:絕非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涵蓋教育教學、科研創(chuàng)新、管理服務等全方位的深度變革,以此更好地對接新形勢對人才培育、科技突破及社會貢獻的全新期待。專家對此表示,新質生產力對高校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從以往的追求速度、擴大規(guī)模,轉變?yōu)橹匾暯逃|量、培養(yǎng)高端人才,要從追求數量和速度,轉變?yōu)樽非筚|量、深度和效能。

那么,高校信息化部門如何抓住新質生產力契機,做好學校數字化發(fā)展后盾?專家指出,高校信息化部門是新質生產力落地高校的關鍵橋梁,應扮演好雙重角色:既作智慧策略的“軍師”,為學校規(guī)劃數字化藍圖;又作安全穩(wěn)定的“護衛(wèi)”,確保數字化進程平穩(wěn)推進。此外,應重視數據治理這一基礎性工作,并敞開胸懷擁抱智能技術。

總之,教育數字化是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發(fā)展的關鍵賽道。下一步,如何將新質生產力有效融入“立德樹人”的核心任務中,是高校信息化部門推進數字化轉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02

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

的機遇與挑戰(zhàn)

自ChatGPT出現以來,通用人工智能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放眼全球,數字變革正以其獨特而深遠的力量在教育領域掀起了變革的浪潮。

2024年兩會,人工智能與教育成為熱議話題。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會議期間指出,對教育系統(tǒng)來說,人工智能是把金鑰匙,不僅影響未來的教育,也影響教育的未來,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要想更好地抓住機遇、應對挑戰(zhàn),就必須積極地擁抱科技與產業(yè)的變革,主動擁抱智能時代。

伴隨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正在加速進入智慧教育階段。2024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出席2024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時首次提出全球高等教育進入“智慧教育元年”的概念,并強調中國高等教育正在推進一場“學習革命”,深化“教學革命”,進而走向“教育革命”,走出一條具備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數字化發(fā)展道路。

那么,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高等教育?人們眾說紛紜,喜憂參半。可以確定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模式、路徑已發(fā)生了變化,大學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重重挑戰(zhàn),高校需要積極應對。

目前,國內已有多所大學開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相關教學和研究的探索。放眼全球,許多知名大學都制定了相關規(guī)范或指南,以促進人工智能的有效應用。

03

CERNET建設30周年

2024年,是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30周年,也是我國第一個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建設30周年。12月24日,紀念CERNET建設三十周年大會在北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出席會議并講話,充分肯定了CERNET三十年來的發(fā)展成就。

CERNET是由國家投資建設,教育部負責管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校承擔建設和運行的全國性學術計算機互聯網絡,也是我國第一個覆蓋全國的互聯網。1994年,當互聯網在全球興起的關鍵時刻,國家計委以特急文件批復,緊急啟動了CERNET示范工程。

30年來,CERNET服務國家戰(zhàn)略需求,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發(fā)展,三十年建成三代網絡:第一個10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個互聯網主干網CERNET,第二個10年研制成功全球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CERNET2,第三個10年研制成功全球最大的未來互聯網試驗基礎設施FITI(CERNET3)。

30年來,CERNET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引進到跟蹤、從突破到引領;從服務教育到服務科技創(chuàng)新、再到服務人才培養(yǎng);從互聯網到下一代互聯網,再到網絡空間安全和未來互聯網的發(fā)展歷程。

當前,CERNET接入高校和科研單位超過3000所,高校師生和科技人員超過5000萬人,成為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學術互聯網。是國家教育現代化重大基礎設施,互聯網和網絡空間安全關鍵核心技術創(chuàng)新基地,互聯網和網絡空間安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高地。

04

互聯網核心技術領域的

中國貢獻

2024年6月,由清華大學吳建平院士牽頭的“下一代互聯網源地址驗證體系結構SAVA關鍵技術與規(guī)?;瘧谩表椖揩@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我國互聯網核心技術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也是中國科研人員在全球互聯網核心技術領域的重要突破。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互聯網為現代人類社會帶來了極為深刻的變革。

互聯網的核心技術是互聯網體系結構,互聯網體系結構在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新?;ヂ摼W工程任務組IETF是全球互聯網最權威的技術標準化組織,主要負責互聯網標準文檔RFC的制定。IETF所發(fā)布的RFC,體現了各國工程師對互聯網核心技術的貢獻。

中國是互聯網晚到的參與者,在世界上第一篇RFC問世的27年后,來自中國大陸的科技人員作為第一作者發(fā)表了中國的第一篇RFC1922。此后,參與互聯網標準制定的中國研究人員逐年增多。

近20年來,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技術人才參與到了RFC的制定中,他們積極參與互聯網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懈努力,在世界互聯網的核心技術領域點亮了來自中國的星火。

截至2024年9月30日,IETF共發(fā)表了9443篇RFC,其中,第一作者為中國大陸人員的RFC共計188篇。

“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互聯網這一關必須要過!”未來,在互聯網核心技術領域,還需要更多的人才參與進來,這是實現攻堅互聯網核心技術、做出互聯網核心技術中國貢獻的必由之路。

05

加快向IPv6單棧演進升級

“截至2024年11月,我國IPv6活躍用戶數達到8.22億,在全部互聯網用戶中的占比達到74.8%,移動網絡IPv6流量占比達63%……”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IPv6活躍用戶數首次跨越8億大關。

我們仍需看到,我國IPv6發(fā)展在成效顯著、成果豐碩的同時,還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網絡IPv6價值尚未充分體現。比如,大量部署的NAT44設備形成了路徑依賴,客觀上阻礙了IPv6規(guī)模部署的進程。

2024年4月,中央網信辦組織召開2024年深入推進IPv6規(guī)模部署和應用統(tǒng)籌協調機制會議,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強舉措破解IPv6發(fā)展難題,大力提升固定網絡IPv6流量”。

7月,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聯合組織開展“網絡去NAT”專項工作;8月,兩部門又在北京市等8個重點城市聯合組織開展全國重點城市IPv6流量提升專項行動……

這些政策和行動,釋放著我國破解IPv6發(fā)展難題,全面向IPv6演進升級的明確信號。

2024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也是實現IPv6規(guī)模部署和應用“十四五”發(fā)展目標的關鍵一年。當前,具有海量地址空間的IPv6的潛力有待我們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去挖掘,推動我們最終邁向IPv6單棧的互聯網新世界,這也是全球共識的互聯網過渡目標。

06

高校網絡安全工作面臨新挑戰(zhàn)

2024年,是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我國提出網絡強國戰(zhàn)略目標10周年。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網絡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包括“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tǒng)一謀劃、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推進、統(tǒng)一實施”等,這些論述也為高校做好網絡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2024 EDUCAUSE十大教育議題中,“將網絡安全作為核心競爭力:平衡成本與風險”位于首位。12月,2024中國高校CIO論壇舉行,網絡安全、人工智能應用安全等是論壇討論的熱點話題。

可見,網絡安全仍然是高校當前面臨的主要風險。一方面,新技術層出不窮,網絡安全邊界變得復雜和模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各類未知的安全威脅不斷涌現,例如隱私竊取、惡意誘導、歧視不公、倫理失守等。

專家表示,網絡安全工作是高校數字化領域的基礎性、關鍵性工作。面對人工智能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應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重視其安全治理,促進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健康發(fā)展。

2024年12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全國教育數字化工作總結會中強調,2025年將開啟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的新三年。安全是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數字教育的保障。要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確保內容安全、數據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倫理安全。充分表明教育部對教育數字化過程中安全問題的前瞻性考慮。

07

數據治理賦能高校變革創(chuàng)新

2024年,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進入第三年之際,教育部要求堅持應用為王,推動數據賦能教育變革創(chuàng)新。數據,成為驅動高等教育變革創(chuàng)新的關鍵力量。

高校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的高地,其數據應用日益廣泛,從教學管理到科研創(chuàng)新再到學生服務,數據無處不在。而數據治理作為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貫穿高校數字化全部流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新技術的出現也在不斷擴大數據治理的內涵和外延。其中,人工智能作為最具革命力量的新興技術,給數據治理添加了新動能。AI的應用,使用戶擁有更強大的數據匯聚能力;同時,AI又以其在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等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反向推動高校數據治理更高效。

在數據治理的廣泛目標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更好地使用數據、共享數據。數據共享與數據治理相伴而生,在高校信息化發(fā)展進程中,“數據共享”的共識早已達成。高校推進數據共享,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理念的飛躍。通過深化數據治理,構建共享機制,各高校正逐漸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與安全共享。

高校作為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的動力引擎,需持續(xù)深入推進數據治理和數據開放共享,讓數據賦能數字化轉型,助力教育公平與質量的雙重提升,助力“因材施教”的千年夢想照進現實。

08

探尋5G+智慧教育發(fā)展之路

在前期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部署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聯合組織開展了“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經過兩年建設,涌現出一批應用成效顯著的典型項目,并有效帶動全國各地5G與教育融合應用實踐。據統(tǒng)計,目前已有1600余所各級各類學校建設了校園5G專網,多所學校積極開展“5G+智慧教育”應用場景建設,為師生提供創(chuàng)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安全綠色的校園環(huán)境、便捷泛在的校園服務。

2024年11月,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聯合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出臺《5G規(guī)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再次將5G與教育融合發(fā)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進一步強化5G在教育各重點環(huán)節(jié)的應用實效,深化國家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

5G與教育關鍵環(huán)節(jié)融合,有效促進教育教學的數字化、智能化發(fā)展。以5G為引領,綜合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有效推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治理提質增效、學習資源均衡和業(yè)務流程優(yōu)化。

伴隨5G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的深入,“5G+智慧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重點課題。要實現“5G+智慧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還需各方協同,積極探索更多5G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


09

協同推進

校院兩級信息化建設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教育數字化”,成為教育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的重要方向標。

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需要機制體制上的聯動發(fā)力。2024年是教育數字化轉型戰(zhàn)略推進的第三年,校級和院級的信息化建設工作愈發(fā)交織緊密,協同推進校院兩級信息化建設成為當務之急。

當前,推進校院兩級信息化機制正成為高校數字化發(fā)展的新熱點和新趨勢,一些高?;谧陨硇G?,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了相關探索。

越來越多的高校達成共識:統(tǒng)籌好校院兩級信息化關乎高校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必須統(tǒng)一制定校院兩級信息化規(guī)劃,規(guī)范管理,建立校院兩級的信息化溝通協調機制,抽取共性需求,兼顧個性化需要,以縮小各學院信息化發(fā)展的差距,實現全校一盤棋。

專家表示,面對校院從“兩級孤島”到“一體協同”的信息化轉型任務,學校與學院須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學校負責制定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戰(zhàn)略,以數字化為導向構建共性能力平臺;學院需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中,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效率。

總之,校院兩級信息化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這項任務的完成,需要匯聚學校全體師生乃至社會各界的力量,攜手并進。

新歲序開,共赴2025新征程!


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網絡


客服電話:400-107-5859 手機號碼:158-0571-1767
聯系郵箱:137243627@qq.com
首頁       |        案例展示       |        服務中心       |        新聞資訊      |        關于我們  
掃一掃關注我們

公司地址:杭州市濱江區(qū)月明路560號正泰大廈1號樓14樓

在線客服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日 :9:00-21:00
 聯系方式
客服熱線:400-107-5859
郵箱:wef@wejtech.com